首頁>資訊 >
終于做了這個決定,如何走出恐慌無助的心態(tài)? 2022-12-08 17:53:21  來源:36氪

1/6 面對內(nèi)心的恐慌

終于要走出這一步了。

三年了,很多人曾不止一次的想:將來放開了,我要……

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
但真到了這一天,大家的想法卻是:

中年人:放開了,萬一家里的老人得了怎么辦?

年輕父母:放開了,孩子得了怎么辦?到底有沒有后遺癥?要不要送孩子去上課?別人都上課,成績落下怎么辦?

飯店老板:放開了,大家都不敢出來消費怎么辦?敢出來了,員工感染了沒有人手怎么辦?

工廠老板:放開了,訂單要不要接?接了沒有工人來上班怎么辦?

……

這其實是一個人生常見的現(xiàn)象:一個重大的決定,不但要理性的分析,還要面對內(nèi)心的恐慌無助。

幾年前,我寫過一個系列的紅樓夢的解讀,其中有一篇分析劉姥姥進大觀園前的心態(tài),跟后面那個樂觀豁達的鄉(xiāng)下老太太的形象不同,此時的劉姥姥也要面對自己內(nèi)心的恐慌。

有感于當前很多人的心態(tài),特意再發(fā)此文,二稿修改了其中四分之一的內(nèi)容。

2/6 樂觀者與悲觀者

劉姥姥進賈府,并不是普通的走親戚,而是家里遭了災(zāi),日子實在過不下去,尋求救濟。這種事,在上個世紀70、80年代還有,城里機關(guān)企事業(yè)單位的人,常常要接待鄉(xiāng)下來的親戚,臨走時大包小包,大家都心照不宣。

問題在于,劉姥姥和賈家的地位相差實在太大,而親戚關(guān)系又實在太遠,路徑危險不說,還很可能白花路費落得一場空,這個決定不容易下。

劉姥姥在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勇闖榮國府“打秋風”之前,開了個家庭會議,與會者包括劉姥姥和她的女兒劉氏、女婿狗子。

會議的核心議題是:年成不好,活不下去了,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吧。

劉姥姥首先總結(jié)了目前的嚴峻形勢,嚴厲批評了女婿不思進取,要求女婿開動腦筋、開拓思路,并且指了一條路:咱們雖然住在鄉(xiāng)下,可到底離帝都近啊,帝都哪兒都是錢,姑爺你怎么不想想辦法,去弄點來?

女婿當場就急了:弄點兒?怎么弄?打劫嗎?

劉姥姥早就想好了主意:你們王家不是和金陵王家有親嗎?現(xiàn)在王家的小姐嫁到帝都來了,聽說為人很好,你們可以去求求她嘛。

劉姥姥跟王夫人有關(guān)系嗎?只是“略有些瓜葛”,女婿狗兒的祖父曾當過一個小官,巴結(jié)過王家,結(jié)了干親,劉姥姥在很久前見過王夫人一面。后來一家人過不下去,到鄉(xiāng)下種田,兩家早就沒來往了。

這里可以很明顯地看到,同一件事,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看法往往非常不一樣。女婿覺得人家憑什么要幫你啊?而劉姥姥覺得,萬一人家要是愿意呢?

還有,兩家為什么會疏遠?女兒認為人家上升了,自家敗落了,怎么保持來往?可劉姥姥不覺得,“你們自己拉硬屎,不肯走動,才疏遠了”。

不管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,樂觀者一定往好的方面想,悲觀者一定往壞的方面想。兩種看法,邏輯上都講得通,但結(jié)果迥異。就像一個形象的比喻,桌子有半杯水,悲觀主義者想,已經(jīng)喝了半杯了;樂觀主義者想,還有半杯呢。

雖然悲觀主義者通常比較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,做事更靠譜,但他們往往優(yōu)柔寡斷,缺乏行動力,所謂“悲觀者正確,樂觀者成事”,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樂觀一點。劉姥姥就是一個樂觀的人,曹公也對她不薄,兩次進賈府,一次比一次收獲大,終于挺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一段時間。

人難道天生就分樂觀與悲觀兩種嗎?

3/6 天生的悲觀者,后天的樂觀者

積極心理學之父,美國心理學家馬丁?塞利格曼(Martin E.P. Seligman)寫過一本書,《活出最樂觀的自己》,我把書中他的觀點總結(jié)成兩句話:人是天生的悲觀者,后天的樂觀者。

為什么這么說呢?我們繼續(xù)看這個家庭會議。

劉姥姥一提出到賈家求救濟的建議后,女婿立刻改變了立場:這也是個辦法,既然您老以前見過人家,那就請您老出馬吧。

劉姥姥本意是想慫恿女婿出馬,結(jié)果牛吹大了,女婿順勢把皮球踢回來,所以她接下來的反應(yīng)就很有意思了,剛才還自信滿滿的,忽然就縮回去了:我是個什么東西,他家人又不認得我,去了也是白去。

事情還沒做,就害怕做不成,這是悲觀者的典型心態(tài),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樂觀達人劉姥姥第一反應(yīng)也是如此呢?

作者在書一開始就指出:悲觀心態(tài)的核心是無助感,就是那種認為“不管自己做什么,都改變不了結(jié)果”的感受。令人遺憾的是,這種無助感是天生的,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嬰兒時期的記憶。

在你還是一個嬰兒時,沒有別人的幫忙,就什么也辦不了,餓了沒得吃,渴了沒得喝,就連翻個身都做不到,這就是無助感的來源,并深深地留在了潛意識之中。

很多悲觀者并不是沒有辦事能力,而是被這種嬰兒般的無助感,凍結(jié)了行動。

女婿狗兒就是一個典型,他真的覺得這件事不可能嗎?不是。他只是害怕失敗帶來的挫敗感,窮還失去了自尊,劉姥姥其實也是如此,鼓動他人可以,輪到自己就會猶豫。

眼前的情景,沒有放開前,覺得各種不自由,可忽然間放開了,一下子又恐慌起來。

眼看事情又要僵住,但既然有人愿意行動,剩下的人忽然就不再悲觀,畢竟身后就是生活的懸崖,每個人都無法退步。

女婿剛才還把事情說得千難萬難,一見劉姥姥愿意出馬,就突然改變態(tài)度,積極出謀劃策,建議劉姥姥把小孫子板兒帶上,這叫“上有八十老母,下有學步嬰孩”,更能打動人。

他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,其實兩家后來并不是完全沒有來往,王夫人的陪房丫頭周瑞家的在鄉(xiāng)下買地,狗兒的爹出了不少力。

這么重要的信息,為什么現(xiàn)在才說?這就是悲觀者的特點了,只要一想到行動,就開始陷入“無助感”,就開始凍結(jié)想象力,所有積極的因素,都會被他主動忽略。

而劉姥姥的主動出擊,解除了狗兒“無助感”,才讓他進入積極主動的狀態(tài)。

所以馬丁?塞利格曼堅信,樂觀不是一種性格,而是一種習慣,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有效訓練,擺脫“無助感”,變得樂觀。

4/6 “負面ABC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

在家庭討論中,女兒又提出了一個技術(shù)性的難題:“閻王好見,小鬼難纏,我看啊,連門兒都進不去?!?/p>

心理學家埃利斯總結(jié)出一個悲觀者心態(tài)的“負面ABC模式”,A就是adversity(壞事件),B就是belief(想法),C就是consequence(后果)。

以女兒劉氏的擔心為例:

A:你知道大戶人家都是“閻王好見,小鬼難纏”(壞事件)

B:你覺得自己“連門都進不去”(想法)

C:你放棄了這個機會(后果)

還有當下很多人的想法:

A:美國這么醫(yī)學發(fā)達的國家都死了幾百萬人(壞事件)

B:中國很多地方醫(yī)療設(shè)施和醫(yī)護人數(shù)不夠(想法)

C:還是再等一等吧(后果)

在“負面ABC”中,壞事是客觀的,無法改變的。雖然家庭會議想出了方法,通過“周瑞家的”引薦,解決“門不好進,臉不好看”的技術(shù)問題,但女兒的擔心還是變成了現(xiàn)實,劉姥姥到了賈府的門口,不知道怎么找周瑞家的,看門人不但不給指路,讓她“遠遠的在那墻角下”傻等,還騙她說很快“有人就出來”。

但“壞事”發(fā)生了,是不是意味著“想法”和“后果”一定會發(fā)生呢?

并沒有。旁邊有個老人看不下去了,鄉(xiāng)下人上來一趟不容易,你就別捉弄人家了,給指了路。原來,找周瑞家的,根本不需要進這個門。

問題就出在這個B,也就是“想法”上,馬丁?塞利格曼稱之為,“悲觀者和樂觀者的不同預(yù)測風格”。

女兒認為“天下烏鴉一般黑”,這就是悲觀者對事件的解釋風格,把壞事看成是“永久的、普遍的”。劉姥姥對此表示懷疑,難道所有的看門人都是這樣嗎?這就是樂觀者對事件的解釋風格,把壞事看成“暫時的、特殊的”。

中斷這個“負面ABC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,也就是“D反駁(disputation)”和“E激發(fā)(energazation)”。

我們來看看劉姥姥是如何跳出這個“負面ABC”的。

5/6 ABC-DE樂觀訓練

反駁(disputation)就是自己和自己爭辯。

反駁大法之一“找證據(jù)”:看門人的任務(wù)是不讓壞人混進去,我又不是壞人(這個理由好像有點幼稚,別急,下面還有)。

反駁大法之二“暗示”:一定要通過看門人嗎?有沒有別的途徑?(事實正是如此)。

反駁大法之三“找更多可能性”:那么多看門人,只要有一個好人,我就能進去了(這個理由就靠譜多了)。

反駁大法之四“最壞結(jié)果”:如果悲觀的結(jié)果真的發(fā)生了,會有什么影響?這就是劉姥姥給自己的理由,大不了“到那公府侯門見一見世面,也不枉我一生”。

反駁的作用不是權(quán)衡利弊,而是讓自己擺脫“懷疑”,進入“激發(fā)”狀態(tài),產(chǎn)生更積極的行動。

如何擺脫當下的“懷疑”呢?

反駁大法之一“找證據(jù)”:美國人把死于其他疾病的感染者歸于“死亡計算口徑”,而且2022年的死亡者幾乎都是不打疫苗的人。

反駁大法之二“暗示”:病毒真的如之前說的那么可怕嗎?

反駁大法之三“找更多可能性”:政府連讓幾千萬民眾足不出戶幾個月這么困難的事都能做到,還會沒有能力阻止輕癥民眾去擠兌醫(yī)療資源嗎?

反駁大法之四“最壞結(jié)果”:這個東西最終每個人都要得一遍,伸頭縮頭都躲不過這一刀。

“ABCDE樂觀訓練”最重要的有三件事:第一是反駁,第二是反駁,第三還是反駁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陷入消極的想法,立刻列出ABC,然后從不同角度,反駁、反駁、再反駁,直到能夠激發(fā)自己產(chǎn)生積極的行動為止——要知道,你的“無助感”是與生俱來的,是不會自動消失的。

6/6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樂觀心態(tài)的第一責任人

總結(jié)一下“ABCDE樂觀訓練”的基本過程:

(分析負面ABC)

列舉不好的事

回憶自己消極的想法

這個想法的后果是什么?

(DE跳出惡性循環(huán))

四大反駁方法,不停反駁自己剛才的想法

激發(fā):你還是很害怕,但你最終決定要嘗試一下。

我們常說,“人生如戲”,這是一個悲觀的看法,但后面加上“全靠演技”,就變成了一個積極的角度:每個人都是人生大戲的一個演員而已,樂觀就是不挑角色,演技又好;悲觀就是遲遲進不了角色內(nèi)心,不斷跳戲。

比如說,被領(lǐng)導批評了,不要覺得他是在針對你,這就是他在扮演“領(lǐng)導”的角色,頂多是“表情做作,略顯浮夸”而已,你要做的,就是扮演好“下屬”的角色,日后才能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

高階的樂觀者都是從悲觀者中一路走出來的。他們不是阿Q這樣的低階樂觀者,而是希望擁有一個豁達的人生觀,拒絕簡單的道德判斷,包容現(xiàn)實的美好與丑惡,消解自己與世界的緊張關(guān)系。

套用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: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樂觀心態(tài)的第一責任人。

關(guān)鍵詞: 周瑞家的 惡性循環(huán)

相關(guān)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